这是句颇为自嘲的话,往往只有忙碌才能让人心安。或者说,忙碌才能让人忘却不安。
最近各种动荡,事情变来变去,理论上我应该是最头疼的才对,不知为何却奇妙的非常平静,也许这就是所谓的inner peace?
随着各种槽点逐渐积累,又可以“敷衍”出一篇文章了。
啥是中台?
“中台”这个东西,颇为玄妙。就像所谓的teenage sex:每个人都在谈论,但没人做过;每个人都声称自己做过,而且以为其他人都做过。于是我也不能免俗啊,总结下自己的理解。
我之前做数据平台,对这块还算了解。对平台而言,最重要的是三个字,“标准化”。我们提供通用的、标准化的能力:计算、存储、检索、开发IDE、SDK等,用户可以在此基础上组装自己的业务逻辑,典型的one fits all。平台提供的能力没有任何业务含义,而且往往有一套通用的“业界标准”,照猫画虎去实现就可以了,不同公司做出来骨架都差不多,血肉会有区别。总的来说比较偏技术,边界也比较清晰。
但平台也有自己的缺点:
- 入门的门槛较高。业务方如果真要用这一堆积木搭出自己的系统,需要很多前置知识。SQL你得会吧,调优也得懂吧,跑的慢怎么办,日志怎么看,数据如何治理;
- 对业务方而言比较繁琐,而且要遵守很多规范。作为平台方,我们希望用户不要逾矩,按我们的规范(SQL规范、表规范、指标规范、资源使用规范)来做事,但无论是硬性的产品限制,还是软性的规章制度,总是有些“不听话”的用户。个别用户甚至破解了我们的REST API,私自在系统里调用。。。所以我们一直在和用户“斗智斗勇”。这种事情吧,不好说谁对谁错。我作为平台方要维护长远的稳定性和完整性,但也能理解他们的苦衷;
- 平台对新需求反应一般比较慢,而且会拒绝掉很多带业务属性的、非通用化的需求,这也是用户经常吐槽的点,“怎么你们做需求这么慢”。对平台而言,最重要的是标准化,其次是稳定和效率,其他的都可以一定程度上牺牲;
- 最致命的:业务方搭出的东西,很难复用。下次有另一个业务方需要时,可能还要重新搭一遍,累,而且烦。大多数业务方的数据需求是类似的:用户标签(任何商业模式,只要想做运营,你都要了解自己的用户)、人群分析/透视、渠道归因分析等等,这其中很多模式可以固定下来并复用;
各种数据应用(GrowingIO/GA之类)会克服平台的一些问题,比如抽象出所谓的“套件”/“解决方案”来实现场景的复用、屏蔽平台的各种细节降低门槛达到开箱即用(终于不用关心SQL调优了)。但由于产品形态相对固定,更像是一杆到底的大包大揽,没有提供可扩展的API,你只能使用它提供的功能,而很难根据自己的业务特性去定制。或者说,这些产品是面向老板or运营的,而不是面向开发的。
如何弥补平台和应用之间的gap,就是中台的使命了。其实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东西,可能很多公司都有类似的做法,只不过没有抽象出这一层。比如一个开发做类似的功能会在自己的多个应用之间copy and paste,时间长了慢慢就会形成自己的库,更进一步可能形成通用的SDK,这就有点中台的意味了。所以说计算机科学就是一门关于抽象的科学,hooray for the layers of abstraction。
中台很难是一个单独的系统或者是一个单独的SDK(正如数据平台也不等于hadoop),它应该是多个系统、多个方法论、多个规范的总和。所以很难说它“是什么”,只能描述它“应该具有的特征”:
- 面向业务场景,而且这些场景是可复用的,相对平台而言更“具象化”,“表达能力”/“scope”更小。这是核心特征,因为中台的目的就是简化各个业务方的开发代价,从其中抽象出共性并沉淀下来。如果业务场景不够复杂,别搞中台,只会适得其反。典型的复杂业务场景就是电商中的各种玩法,这也是为什么中台战略会是阿里首先提出来的原因;
- 提供足够丰富的API/扩展点,让业务开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扩展、组合。这也是中台和平台的一个显著不同。平台会提供API,但这些API往往是固定的,如果不满足你的需求,你只能提需求要新的API;而中台提供的API,必须留下业务方自由扩展的空间。比如退货流程,电商中台会提供默认的、标准的退货流程,但如果你的业务场景特殊,完全可以自己覆盖默认的实现。所以说,中台的目标用户是业务开发人员。
- 中台未必需要有“界面”,API才是核心;
- 和平台不同,中台的边界很模糊。很多东西丢给业务方自己去做似乎可以,沉到中台来做好像也行。越接近上层、离业务越近,边界就越难划分,任何系统都是如此。很多时候也不用太纠结。正如中间件层越做越厚,“向上”侵蚀了很多业务开发的空间一样。
所以不管是业务中台、数据中台、算法中台,做好的前提是你要去了解你的业务方,了解之后才可能抽象的足够好。想想从他们的角度看来,需要哪些能力,如何才能更省力,比业务更懂业务。很多时候,业务方自己会有思维惯性和死角,也不知道更好的做法是什么,需要我们去push他。如何找业务方聊,多拉一些人背书,推广自己的产品,这又是一门艺术了。
写这些文字的过程中,总觉得好像模模糊糊摸到了某些更“真理”的东西,却又觉得有些虚无缥缈。大概这就是玄学研究多了的后果吧。。。
参考资料:
技术平民化
入职蚂蚁后,终于见到了PAI的真容。简单训练了一个评分卡模型,用了下分箱、WOE变换、特征分析等组件,真tm方便,我这种算法盲也能很快上手。我也不要求自己深究各个算法的原理和调参,只要会用就很满足了。
这让我想到,近年来的各种技术热点,什么“AI”、“大数据”、“云”,随着平台化、产品化的推进,门槛真的是越降越低。“算法能力”、“数据能力”慢慢会变成每个工程师的标配,而不应该只依赖于少数“专家”。忘了在哪里看到的,蚂蚁CTO阿玺去google挖人,希望能招到优秀的大数据专家,结果人家很诧异,“我们没有这种职位啊”。因为基础设施已经足够好用,人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,而不需要被职位所限。
早些年,你懂个lucene都能横着走。。。当时也有一种论调,“我就把一个东西研究透(这个东西可以是oracle、lucene、hadoop、linux之类),死磕,只要搞明白了,我就牛逼”。不能说这种想法错吧,只能说在当今的时代,做到这点越来越难了。纯粹的技术研究、技术创新,只属于一小撮高端的人,对个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,圈子也会越来越小。大多数人所做的,都是“应用开发”;稍微深入一点的,可能是“平台开发”;真正到kernel那种级别的,凤毛麟角。这不光是因为系统越来越复杂,更多是由于大环境“不需要”这么多高端的人。
想想也对,如果底层系统真的足够完善,留少数人维护就好了,资本家都是很现实的,靠梦想驱动的毕竟还是少数。就像AI一样,如果未来真的替代了人工,可能导致很多人失业,但这个潮流谁也无法阻挡。历史上珍妮机的发明、几次工业革命的进程,都证明了这个道理。
这些年来IT从业者越来越多,个人素质却越来越堪忧,培训几个月就能上岗,也是同样的道理,因为“不需要”。
作为民工,除了被潮流裹挟,我能做点啥嘞,我也一直在思考。好在目前各种技术壁垒还没有那么高,在平民化的过程中,还有很多机会可以挖掘。
- 首先别妄图对抗潮流,想自己闭门造个什么极其牛逼的东西,然后一朝成名天下知。这是很多技术人的通病,现实中的关键往往不在于技术如何牛逼,而在于如何把技术推销出去,一个好看的界面可能比一个O(logN)的算法重要。我也一直觉得,产品化、平台化的重要性被很多人忽视,这是一个典型的double yes问题,技术和产品不能有任意一个短板,两手都要硬。
- 其次摆正自己的定位,自己适合做什么,想清楚。我觉得我就不适合做最底层的东西,虽然我很感兴趣,也愿意去了解,但比如说想到要研究一辈子数据库,天天读论文,就觉得很无趣。很多理论的东西说的极端点就是空想,我还是希望看到自己的东西能影响尽可能多的人。以前做平台,最大的成就感不是把平台搭出来,而是有很多人来用。我也不太适合去直接面向业务,这种事需要的是商业sense和决断力,我好像从来也没展露出这方面的天赋。我更适合的应该还是造铲子,然后卖给其他淘金人。这么说来,在潮流中我扮演的应该不是弄潮儿,而是推波助澜的投机者。。。吃不到肉喝口汤也行对吧。
但话又说回来,铲子也没那么好造,作为承上启下的纽带,需要对上下游都有了解。正如开头那个PAI的例子:不要求深究各个算法,但要理解基本原理,要会用。
读后感
我喜欢看到什么有趣的就先记下来,所以有些文章已经比较久了。
java脚本引擎的设计原理浅析
前段时间一直在研究规则引擎,这篇文章写的非常好,流程引擎/规则引擎/脚本引擎,还是不太一样
RxJava2.0——从放弃到入门
似乎android开发中使用rxjava比较多,我觉得其核心价值在于简化异步调用,使程序保持简洁(还记得js中的callback hell么)。异步 + 链式调用,类似js中的promise,但java世界还没有发展出async、await之类的东西。注意异步未必等于并发,协程不也是异步么。
Reactive的本质在于事件驱动,类似eventbus,观察者模式也是同样的道理,js的eventloop也是,yarn中的状态机也是。netty中的reactor模式也是同样的原理(有叫做reactive的,也有叫做reactor的,其实都是一个东西)。
Apache Kylin 在美团数十亿数据 OLAP 场景下的实践
关键在于:1. 构建cube的过程如何优化?分层策略;2. cube如何存储,hbase rowkey编码方式;3. SQL查询如何改写成hbase查询;
高性能队列——Disruptor
关键词:RingBuffer、无锁(大量利用CAS和volatile)、cache friendly
对比ArrayBlockingQueue来看
携程金融大数据风控算法实践:A卡原来是这么回事
为什么说流处理即未来?
很激进的想法,使用流处理的state完全替代db,并在此之上实现事务特性
中间事务的那一段描述很简单,但直觉上感觉肯定有问题,不可能这么简单。。。
这种东西也不能称作强一致性,必然会被外界看到不一致的中间状态
而且啊,流处理的retraction代价这种场景不能不考虑,也许远比带来的好处多,对比db的rollback
通用唯一识别码
Leaf——美团点评分布式ID生成系统
面试中常见的问题:如何生成唯一ID?没有标准答案,关键是思考的过程。
类似的还有如何设计一个短链系统。
SQL 查询优化原理与 Volcano Optimizer 介绍
前段时间听了tidb的一些分享,介绍了sql执行时的一些优化,向量化/codegen之类的。
不过我对这块不太了解,火山模型也只是知道而已,毕竟不是专业搞数据库的,感兴趣的可以参考CMU 15-721。
一篇文章掌握 Sql-On-Hadoop 核心技术:比较全,也比较简略
Apache Kafka 从 0.7 到 1.0:那些年我们踩过的坑
介绍了kafka的发展历史,正如文中所说:“它的设计理念非常简单,就是一个以 append-only 日志作为核心的数据存储结构”
消息中间件选型分析:从 Kafka 与 RabbitMQ 的对比看全局
看点不在于kafka,而在于各种MQ特性的总结:优先级队列/延迟队列/重试机制/消费方式/push or pull/持久化/消息过滤/多租户/协议支持/顺序性/事务等等。
RocketMQ 4.3 正式发布,支持分布式事务
名义上是讲rocketmq,实际上讲了分布式事务的各种解决方案。SAGA这个东西,第一次听说。
消息事务的本质,还是两阶段提交。
Kafka consumer offset max value?:一个好玩的问题,如果offset超过long最大值了咋整
蚂蚁数据分析平台的演进及数据分析方法的应用
我入职了蚂蚁也没看到这么个平台啊。。。不过大公司内部各种轮子造的真是挺多的。
文章讲的还是非常全面,不光是数据分析领域,对数据平台各个组件的介绍也非常有借鉴意义,对数据分析平台的痛点和演进过程分析的也很好,虽然有点抽象。
3.0版本虽然看着好像很nb,但从介绍的一些技术来看,似乎还是为了加速查询?
BAT 程序员们常用的开发工具
似乎最开始有个“阿里程序员常用开发工具”,现在演变出“BAT程序员常用开发工具”了。。。文章内容还是比较实用的。
碎碎念
我一直在想数据的价值要如何体现,但不得不悲观的承认从数据中淘金是很难的。如果不是被逼的,没人愿意做这种苦力活。如果还是以前那个流量红利的时代,谁还关心什么数据啊,野蛮成长就好了。
虽然大家都承认数据很重要,但数据本身很难作为核心业务(又不能直接卖对吧),更多还是提供一些附加价值。目前看来最主要的价值体现在运营上,比如用户运营、流量运营。而且大多数使用方式还比较初级,属于“验证想法”:我有一个假设,用数据来验证是否正确。而大家一直在探索的,是如何让数据“产生想法”,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。在大数据和AI的发展过程中,总会出现所谓的“万能论”。什么东西搞不定了,让算法同学解决下;什么现象解释不了,让数据同学看一下。而且一个很危险的倾向是为了用而用,什么都想往算法上面靠,反而把事情搞得很复杂。正如前几年比特币很火的时候,养个鸡都要用上区块链。很多时候,基于规则的解决方案往往比一个不可解释的算法更好,现实中的大多数系统也是规则+算法的结合。即使是在算法领域,LR这种容易解释的模型也比ANN这种难以解释的应用范围大得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