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多的事情想不明白。
敲着键盘,想写些东西,耳机里放着《空空如也》,脑袋也是空空如也。
很多时候我想要某个“答案”,却连问题是什么都说不清。
所以答案是42么?
A-side
我还是想不明白技术和业务的关系,或者说,做平台系统和做业务系统的关系,但至少我去想了,也去尝试了。
工作关系,我过去做的比较杂。说说做业务系统是什么感觉:风险与收益都会更大,面对的情况瞬息万变,很锻炼抽象/架构/创新能力,前提是你的业务真的能活下来并做大。过去两年的热点我基本都蹭过一些:直播、AI、电商、内容,但运气不好,做一个死一个,没啥沉淀,越做越慌。
与之相反,做平台系统会更“纯粹”,更“通用”,初期成长会非常快。如果能打下一个坚实的技术基础,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巨大的好处。问题在于很多时候能一眼看到“上限”,想在这个上限上做些突破,很难。很可能只是一些零零碎碎的修补,更可能是不断重复已有的经验——比如把大公司的轮子不断在小公司复制。
就像是钱去炒股和存余额宝的区别。很可惜,我是赔了本的那批。。。
对个人而言,要么向下“沉”,成为committer/contributor。当一个Oracle ACE(比如姜承尧大神),似乎也不错;要么向上“浮”,更多的去贴近业务。
但我过去就是摇摆不定,时而上浮时而下沉。。。
其实吧,二者间没有那么明显的界线,灰色地带很多,这个问题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元论。而且在不同的公司文化、不同的场景下,答案也会不同。孤立的去看待任何一方,都是不对的。关键要找到一个平衡的“点”,如何结合,这才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。说的装逼一点,这是战略层面的考量。而且也要考虑个人兴趣,你是想去屠龙,还是想打造屠龙刀?没有屠龙刀,屠龙就无从谈起。用水果刀屠龙不是不行,关键是龙答应么?
忘了从哪看的,说在淘金热的时候,真正发财的不是淘金者,而是卖铁锹的,技术也许就是扮演着这样一个“卖铁锹”的角色。有那么点“小确幸”的意思。
但有一点是确认无疑的:结果导向。公司/团队/个人想要的结果是什么?没拿到结果,什么技术/业务都是空谈,只能收拾心情,总结下经验教训,从头再来了。至于这个结果是什么,如何让所有人都认同,那就是另外的话题了。如果期望的结果是赚钱,那就最简单了,搞房地产去啊。
说回大数据领域。大数据技术本身是没什么业务意义的,很少有直接面向C端的产品,更多的是作为支持性的内部平台而存在。我以前(居然是三年前。。)就说过:落地太难。或者说,太多的人不知道怎么使用数据,缺少一种“下意识”。不同的公司需要不同的做法,跟业务场景强相关,而且成功的经验往往不可复制。但我觉得它未来一定会是各个业务的核心。因为业务的发展一般有一个趋势:拼产品 -> 拼技术 -> 拼运营。在业务野蛮成长的时候,大家都不会去重视技术,更遑论重视数据,毕竟随便挖一铲就有金子,谁还去操心那些细节;在竞争对手逐渐增多,产品逐渐同质化后,大家会开始重视技术,谁的产品更快,用户体验更好,谁就能圈更多的地;在技术也逐步同质化后(比如现在的电商or搜索or直播),就是拼运营的时候了,拼同样大的地谁的亩产更高,而数据往往就是运营的关键,有点像漫灌和滴灌的区别。这里的“运营”不是狭义的做个活动之类的,而是更广义的“达成目标”。靠拍脑袋做运营的不是没有,但那一般是老板才有的特权。。。数据驱动,这个口号可能有点虚,就像现在大家都叫着“未来是AI的时代”,但没有人知道那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时代,需要做些什么。但如果能见证这个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,做出一些微小的贡献,也算幸莫大焉。
借用一句话:技术(不只是大数据)总是短期内被低估,长期内被高估。这就是业务的发展趋势所致吧。
这会带来一个“问题”:大数据在小公司(或者说是小的业务线)会天然的不受重视。这也挺正常的,我要是业务方我也这样。。。但都说屁股决定脑袋,我现在既然是这个领域的从业者,就要去思考怎么去体现出价值,说到底,这是所有infra团队共同的迷思。不光是大数据技术的价值,还有数据本身的价值。我常用的一个比喻:技术(hadoop/spark)是发动机,而数据才是汽油。虽然我现在是个造发动机的,但我承认真正的价值在于数据。而且如何造发动机是一个问题,如何让发动机和你的车匹配又是另一个问题,否则三轮车配个12缸发动机,也不太合适啊。说到底这都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。作为底层从业者,要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,这很难,不光需要自己有想法,也需要看清技术发展的趋势,看清公司业务发展的趋势,还需要得到外部的支持和肯定。
一些凌乱的想法:
- 趋势:离线与实时的融合,这是整个大数据领域的趋势,Databricks尤其热心
- 赋能:调度/批处理/流处理/即席/数据交换/ML/DL
- 统一的入口和DSL:SQL
- 开放平台与服务化:as a service
- 选型:抱着spark的大腿
- 分层:最基本、也是最有效的设计思路
话说,大数据领域,如果不是作为内部平台,有哪些出路?要么卖技术:比如上云,就像去年TiDB上腾讯云一样;要么卖数据,用户为数据付费,而不是为技术付费,比如很多to B的数据产品;要不就是卖咨询、卖解决方案之类的。
说到做平台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:场景化。必须想好用户是谁,怎么用。先有场景,再有价值,然后再去评估价值的大小与代价。而不是做出的东西没人用,只是空中楼阁。各种平台和中间件尤其容易出现这种情况。很多平台需要的不是什么hard core的技术,而是对整个体系的理解、规划、设计与资源整合的能力。
参考资料:
如何整合复杂技术打造数据分析平台:可以看出真的是经历过痛苦和思考的,而不是单纯YY,有些话不是经历过的人讲不出来。
魅族数据平台的设计哲学和核心架构:技术上没什么亮点,但有句话说的挺好:”数据平台并不那么显山露水,很多情况下甚至就像一座冰山,人们看到的只有那么一角”,所有infra都是这样,所谓“神人无功,圣人无名”。
B-side
越努力,越焦虑,诚如斯言。
与其踟蹰不前,不如先做些“正确”的事,片刻不敢松懈。因为我能看到太多优秀的人。知道的越多越痛苦,有那么点克苏鲁的意思。短短几年,身边的人已经遥不可及。曾经有一道选择题,“你愿意做快乐的猪,还是痛苦的苏格拉底?”。虽然这个题目有些逻辑谬误,并不是只有这两个选项,但我不想变成前者,虽然我有点怀念那个换个新手机就能高兴半个月的年岁。
有时我总是会羡慕别人的人生,我当然知道有失偏颇,我看到的或者说在意的只是比我好的,但还是忍不住。话说,人生这种东西,真的可以规划么?它更像是一个个偶然的叠加。都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,都说机遇比实力更重要,都说脚踏实地仰望天空,我们读了那么多的大道理,却还是过不好自己的生活。这些道理旁人可以引导,却不能灌输,非得自己体悟出来不可。多少人看到某条哲理便如获至宝,觉得简直是人类灯塔,下半辈子就指望这条哲理活了,然而转眼就忘掉了。
大道至简。老子五千言,几张A4纸就能写下,又有多少人能读懂,读懂了又有多少人能去实践。好比圣人们真的把大象装进了冰箱,但只告诉我们“分三步”并记录成典籍,少了太多的细节和思考过程,剩下的只是荒诞和可笑。为什么不能有更多的记录呢?难道圣人们在故意为难我们?大概是因为说了也没用吧,这必须要每个人自己去领悟。山顶只有一个,上山的路却有多条。当你真的站到山顶,会发现所有的知识/道理都是融会贯通的,什么道家/儒家/心学,所求的都差不多。
虽然从小受着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,但我发现有些事情真的是唯心的:你相信自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,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;很多看起来很棘手的问题,当你下决心去解决,抛开一切,从全局思考,似乎就会变得简单。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。
END
话说回来,虽然是“玄之又玄”,虽然有太多的事情想不明白,但真的有那么多事情要去想明白么?遇事不决莽一波,可能是更好的选择。
这个blog本来应该是技术布道的,最近却慢慢有变成神棍/鸡汤的倾向。。。难道真的老了。
anyway,我写的都是我想写的,这就够了。